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02节 (第3/3页)
这事改变大夏的格局发展。 新商税法刚提出就遭到抵制,无法成行,后面紧接着提出鼓励门户开放,鼓励商人多与外国交流。 对此百官们大多持观望态度。 所以这第一步,一定要打个漂亮! 以前也没闭关锁国,他们大夏也是常与外国有往来,这个政策实际上似乎并无太大意义。 不过泰安帝的目光似乎放在海外,那是大夏很少涉足的区域,主要是没多少人能有勇气远渡重洋,风险太大了。 对百官来说,泰安帝的想法有点异想天开,如果海外贸易那么好做,这块利润早就被各大世家分刮完了。 哪还轮得到泰安帝此时行动。 泰安帝自然清楚官员们的想法,不过对他来说,这样正好。 虽说不一定一开始就成功,但坚持下去,自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。 泰安帝可不是单单因为玙哥儿夫夫才选和他们合作的,他们的那个商队底细,早就在泰安帝案前了。 前段时间叶君书的契礼被人看在眼里,自然会让人有所疑心。 叶君书出身寒门,众所周知,而且才刚入朝为官,俸禄也不多,怎么可能拿得出那么多有价无市的珍品? 十几本奏折基本全是要求彻查拿办的,很多御史都认为叶君书贪污受贿了。 所幸叶君书和同宗堂哥的商队合作的事并未被藏得严严实实,稍微一查就知道了。 士农工商,商人地位极其低下,如果有官员参与商业贸易,会被同僚鄙视,不屑与之为伍,觉得那人是个低贱之人。 二来为了防止官商勾结,如果官员自己或是其直系亲属从商,很容易发生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,所以朝令上有明文规定官员及其直系亲属不能经商。 但是实际上,哪个官员家没有几间铺子租田?哪个官员名下没有下人名义经营的商铺? 自古以来上位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对这个惯例并不严抓,况且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,每个人都在钻这个法令的空子。 所谓法不责众,真要追究起来,满朝文武百官谁也逃不了。 所以,叶君书的行为,并不算什么。 泰安帝将那些奏折,全都压下去了。 恐怕叶君书自己也不知道,自己已经被多方盯着了。 幸好,叶君书一直以来还算珍惜自己的羽毛,所以才让人抓不到辫子,至于上次和大皇子走近的事,但总不能告御状说叶君书结党营私吧?这样一来,岂不是将大皇子自己也拉下水了? 而那个朝阳商队,虽然综合实力比不上那些老牌的商队,还是刚刚成立不久的,但是也有很多好处,越是规模大且经营多年的老牌商队,人员越是复杂,心思也多,想要合作,也要斟酌一番。 叶君昊的商队人员相对简单,势头正盛,且最重要的一点,他们有从远洋一渡之后完好回来的经验,光是这点就比大多数商队强。 泰安帝与人合作,自然会遵守协议,这点守诺还是能做到的。 所以不插手商队的事,完全没问题。 他该得的,自然能得到。 如果可以的话,泰安帝是希望商队现在就开始出发,所以自然积极配合。 泰安帝已经想好了人选,他给了叶君书一道口谕,届时就交给叶君昊,让他去联系东南军。 而东南军那边,泰安帝也会下发一道暗谕,让傅令尧分拨出一支队伍,全力配合。 泰安帝这边的事情安排好,叶君书和李玙方从宫里出来。 回府的途中,李玙突然说道:“我以前的护卫官,你还记得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