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大明新帝国_第十九章 思想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十九章 思想 (第3/4页)

 朱瞻基摊开手说:“我是主帅,你是副帅,所以孤现在希望与你开诚布公,达成一致。现在我有足够的时间,来听你说。”

    郑和见朱瞻基如此说,一时之间反倒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了。他沉吟了好一会儿说道:“和自永乐元年就开始出海,这十五年见走遍了中州大陆的大部分地区。但是再也没有见过一个国家有我大明强盛,富饶。臣一直在想,为什么这个世界一直要有战争,为什么就不能和平相处?但是发觉,只要有不同的国家存在,不同的民族存在,战争就会永不停止。

    以前的大明并没有绝对优势,只是一个草原,就让大明束手无策。但是自殿下将火枪改进,并且能大量生产,如今的大明就有了统一中洲大陆的能力。如果这些国家全部都处于大明的统治之下,是不是,以后就不会再有战争了呢?

    所以臣对殿下的计划不仅没有半点意见,还非常支持。以前臣只能听陛下的命令,以安抚为主,不会插手南洋各国的事务,但是如果把这些国家全部变成大明的疆域,由我大明颁布法令,万民莫有不从,那天下也就没有了战争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听到郑和的话,真的有些傻眼了。没有想到,在几百年前的这个时代,竟然就有了郑和这样的和平主义者。

    他已经完全摒弃了国家,民族,宗教,成了一个真正的泛爱主义者。

    朱瞻基忍不住说道:“想法是好的,但是很难实现。”

    郑和问道:“为什么?”

    朱瞻基最喜欢这种经验碾压,这是这是他比这个世界上的人唯一强的一点。不管是智商还是情商,后世的人并不比古代的人更强,唯一强的就是经验和多了几百年的阅历。

    “首先,这件事要分开来看,一面是其他各国对大明的接受程度,一面是大明具备的管理条件。而这两方面,还都要包括个人与团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。

    首先来看各国对大明的态度,不要说南洋各国和远隔千山万水的西洋各国。仅以鞑靼为例,不是一个民族,不是一种生活方式,他们与大明的融合就有着根本的矛盾。因为距离近,所以大明可以慢慢地影响鞑靼,利用北明山铜矿的利益,将大明和鞑靼联系在一起,但是这并没有解决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根本矛盾。

    当初的蒙元实行不同等级的管理模式,这已经被证实,不能解决问题。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愿意当低等人,这样只会引起不断地抗争。

    这只是从大的方向来分析,而具体到了细节方面。大明的管理,鞑靼的管理,都是由个人来实行的,是人就会有私心,就会有自己的利益。不是每个大明人都会维护大明的利益,特别是在大明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。

    其次,我们再来看大明具备的管理条件。如今从大明传达一条命令到漠北,就需要一个月,而从大明传达一条命令到南洋,不是顺风期间,就需要三个月,而到西洋,更是需要一年多。任何一条命令,传达到西洋的时候,可能早已经过时。

    而且,大明的层层管理人员都有私心。这种距离和时间带来的管理难度,会让原本利民的政策,到最后变成了害人。前宋王安石变法,青苗贷本来是利民的,可是最后变成了害民,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。

    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,许多时候,朝廷的政策在州府还能执行,到了县城,就已经变的面目全非。而到了乡镇,只能靠乡老来自我管理。

    这还是在大明境内,出了大明,朝廷根本管不了。所以我说滇国公的想法是好的,却不合实际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没有解决的方法吗?”

    “当然又,但是那要建立在改变如今大明的纵向管理制度上。”

    这又是一个新名词,郑和有些听不懂了。“什么是纵向管理制度?”

    “简单来说就是上下级的管理模式,朝廷下令,然后从六部到地方,再层层传达下去。”

    郑和疑惑地问道:“不这样管理,还怎样管理?”

    朱瞻基笑了笑,不再跟他解释,而是又回到原来的问题说道:“因为条件的不成熟,所以大明的管理基本上还是要依靠各地的自我管理。但是,大明必须要在外交,贸易,还有文化方面占据主导作用。这也是我在南洋开始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原因,首先,我们要让所有人都开始说大明话,写大明字,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听懂我们的命令。”

    郑和的思路终于正常了,叹道: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