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大明新帝国_第五章 隔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五章 隔阂 (第3/4页)

除非找到了确切的证据,然后才能分化灭之。

    至于郑和,朱瞻基准备再观察一番,他已经成为了南洋,西洋各国与大明接触的代表人物。只要不是有异心,朱瞻基也能容他。

    船终于靠岸了……

    码头上的迎接比宁波还要热烈,福建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、都指挥使司的主官,包括泉州本地的父母官,一个不少,全部出现了。

    在宁波的时候,朱瞻基还严令浙江的主官出现,主要是因为浙江距离京城更近,一些主官还能经常去京城见到朱瞻基。

    但是福建这里山高水长,一出来,不是皇帝召见,他们就只能晋升,调职的时候才有机会见到皇室成员。

    所以为了亲民的形象,这两个地方要区别对待。

    所有的程序都有礼部和內监的人安排,朱瞻基只有一个作用,那就是在百姓和官员们面前装酷,耍帅。

    他将近一米九的身高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鹤立鸡群,来到了身材偏矮的福建,更是让众人惊叹。

    这样一副形象,是不会让任何人失望的。

    他比那些后世的天皇巨星还要受欢迎,无数的百姓为能亲眼见到他而痛哭流涕。

    跪拜是程序,不论是谁,在朱瞻基经过的时候都要跪拜。但是激动的哭起来,就很能说明他们他们内心对大明的认可,对朱家皇朝的认可。

    那三胖都能成为伟大的舵手,朱瞻基比他可一点也不差。

    而这个时代的人,相比几百年后那个宇宙大国的人,见识也更少一些。

    泉州市舶司因为是重新又设立,这里的条件相比宁波可要差的远了。

    当初內监让朱瞻基挑选泉州的落脚地,朱瞻基朱笔一勾,选中了泉州城东南的法石寨,这里也是海军第三舰队,泉州都指挥使司的驻地。

    从泉州迁往东番的民众,有不少都是从这里登船,包括征兵练兵,也是在这里。

    接受了福建百官的拜见,免不了的是中午在军营里大摆宴席,迎接朱瞻基。

    在泉州,朱瞻基会停留三天,等待传令船抵达交趾,然后传令给交趾的运粮船。约定好时间,双方在旧港宣慰司汇合。

    而在此之前,朱瞻基的主力舰队还会先到吕宋岛的大明街,巡检吕宋。

    当天下午,朱瞻基并没有急着会见泉州商人。因为海禁,如今的泉州一带大部分商人都转变成了地主。

    就连那些闪族人,也逐渐由商人转换成了地主。当然,他们并不是不做贸易,只是已经退化成为了只做内贸,担当起了广东与江南之间的衔接点。

    闪米特人包括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,他们一直都是世界贸易的主力军,即便是在这个海禁的时代,他们依旧坚持了下来。

    所以如今的泉州大商户,有三成都是闪族人。

    以前朱瞻基对他们的了解只限于表面,但是从郑和这里,朱瞻基也能看出来,他们这里的情况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复杂。

    在没有完全了解清楚这里的详细情况之前,朱瞻基并不想先见他们。

    其他人不知道,但是郑和已经从朱瞻基不肯先见泉州商人的举动上,看出了朱瞻基的心思。

    在宁波,为了避嫌,他对官员不理不睬,对商人亲近。

    但是到了泉州,却反了过来,这里面最大的原因,就是自己做错事了。

    自东征之后返回应天府,郑和作为东征的副帅封公,而且随后就传出了太孙要亲自下西洋,依旧委任他为副帅的消息。

    返回应天府的几个月时间,他也正式开始操持下西洋事宜。

    以前每次下西洋,他都主要以泉州为采购点,照顾了不少闪族人的生意。

    因为海禁,这些商人把每三年左右进行一次的下西洋,作为了重要的贸易渠道,这次的贸易规模更是比以往大上数倍,所以无数人都直接求到了郑和的面前。

    对于此事,郑和是乐见其成的,包括泉州商人宁愿借支,也想把自家的货送给內监,主要也是看了他的面子。

    他怎么也想不到,从没有去过西洋的太孙竟然比他更熟悉西洋情况。过去四次下西洋,看来太孙在舰队里面安插的人手不少,了解到的许多消息,甚至都没有汇报到他这里来。

    这倒不算什么,他郑和堂堂正正,无愧于心,并不怕太孙设置暗子。

    但是他这次却犯了错,身为太孙的人,他明知道太孙对汉奸最是痛恨,可是这次却对蒲家伸出了援手。

    而他最大的错误是,这件事他因为怕太孙不同意,开始并没有跟他说。

    想到太孙那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